青海筹划开发黄河上游大峡谷旅游

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编制的《青海省海南州黄河大峡谷区旅游总体规划》通过最终评审,意味着青海将筹划开发黄河上游大峡谷旅游景区。

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钟林生研究员介绍,《规划》中的黄河大峡谷区位于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境内,地貌总体上为黄河流水深切形成的高原峡谷,大峡谷的核心景观是黄河沿线的众多高山峡谷。从地图上看,该段自上而下有多尔根峡、马尔档峡、拉加峡、茨哈峡、班多峡、羊曲峡、野狐峡、龙羊峡、拉西瓦峡、阿什贡峡、松巴峡等多处峡谷。这些峡谷平均宽约60米,平均深度在200米至400米,最深处达1000米。同时,大峡谷地处环西宁旅游圈、三江源旅游线及青藏铁路旅游线这“一圈两线”的交会点,在青海旅游布局中区位条件优越。

《规划》显示,大峡谷区呈现出旅游景观类型与数量丰富、自然旅游景观体量较大且品位较高、民族风情独具特色、原生态性强且后发优势明显这四个特点。海南州黄河干流流经地形成的峡谷景观,在峡谷干流流长411.3公里的河段上形成了大小二十多处峡谷,在整个黄河流域,其峡谷数量最多、长度最长、深度最深、上下游落差最大、宽度最窄,从而形成了中国北方最为密集的梯级水电站。加上黄河大峡谷区拥有包括地质地貌、草地、温泉等自然旅游景观及古建筑、古遗址、民族民俗文化等人文旅游景观,峡谷自然景观与库区水域风光互为映衬,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使得区域内旅游资源特色鲜明,品位较高,在中国旅游资源体系中具有鲜明特性。同时,这一在黄河流路上仅有的深切大峡谷区域内的各类旅游景观大部分处于待开发状态,载负了青藏高原隆起、黄河形成演变、区域生态环境变化、当地居民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等多种元素,这些均使得这一区域的旅游开发势在必行。《规划》综合考虑旅游的社会经济、文化与生态效益,注重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电开发和城镇建设紧密结合,对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在评审会上,十余位评审组成员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重点是进一步与相关专项规划衔接,统筹考虑景区建设与城镇化发展,注重生态保护规划,关注品牌宣传和推广,加强贵德段规划设计,突出主要旅游线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