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雞到鐵路便當 BBC從美食剖析台灣身分認同變化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台北9日綜合外電報導)隨著台灣2024總統暨立委大選逼近,台灣「根」的問題再度受到檢視。英國廣播公司(BBC)從台灣美食角度切入,找來數名美食專家和主廚,剖析台灣身分認同的變化。 台灣是1949年逃離毛澤東共軍的中國國民黨後代的家園,但這些人並非第一批來到台灣的人。每一波來到台灣的族群都帶來自己的美食,永遠地改變了台灣的餐桌風貌,並創造出一道道廣受喜愛的獨特菜餚,像是當今風靡美國的左宗棠雞,其實是在台灣研發的。 小米粽 圖為小米粽。(中央社檔案照片) 魯凱族世居台灣東南部山區,當地的小米粽是魯凱族用來祭拜神靈的食物,當地人將它稱為「阿拜」(abai)。台東達瓦娜原味餐廳的老闆與主廚、南島文化研究者「Lily姐」(Aeles Lrawbalrate)將豬肉拌入小米餡裡,再用當地的假酸漿葉和月桃葉包裹成小米粽。 Lily姐說:「原住民要找到自己可以發聲的著力點,從飲食文化找到自己的身分認同。」 61歲的Lily姐回憶自己成長過程中,出了部落外,餐桌上幾乎找不到台灣原住民部落的食物,但隨著台灣無懼中國主權聲索、慢慢形塑身分認同下,這種情況正在改變。像Lily姐這樣的原民廚師,想要確保族人的食物也能出現在餐盤裡。 Lily姐菜單上的煙燻豬肉和血腸是在向魯凱族的狩獵文化致敬,而帶有檳榔葉氣味的乳酪蛋糕,則是在向外來的影響致敬。 Lily姐說:「我們整個文化都開始重新探索並發現台灣人的真實本質。」 Lily姐說,中國稱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論述忽略了原住民族。16個原住民族在台灣2300萬人口中約占2.5%。 她說:「你們都是在我們之後才來的。你們認為誰才是真正的台灣人?我的族人一直都住在這裡。」 左宗棠雞 左宗棠雞創始人彭長貴(中)2014年5月29日在台北新店彭園會館開幕記者會上,現場料理左宗棠雞,讓大家認識這道名菜的作法與由來。(中央社檔案照片) 現今中國對台灣的主權聲索大致基於國民黨對於台灣的治理,在早年專制統治下,誕生了一道聞名世界的菜式「左宗棠雞」。 撰寫過2本食譜的資深記者裴偉說:「嚴格來說,它是由一位思鄉的湖南主廚在台灣發明的。」 國民政府遷台初期,政府為歡迎美軍司令雷德福(Arthur Willi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