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機場搶攻地緣部署 陳盛山倡議五大面向強化台灣海空客貨擴容策略

▲為了強化香港國際機場的樞紐地位,整體機場正積極推動包括三跑道等硬體建設工程,預計至2035年可達1.2億人次的年吞吐量,貨運則達到1,000萬噸水準。 圖/旅奇週刊 隨著國際對於跨區移動的需求提升,機場也從過往單點對單點的功能,逐漸發展出中轉需求,有些城市更因為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優勢,使得國際旅客轉機量不斷攀升,進而帶動機場軟硬提設施持續提升,促使該地區從城市機場邁向機場城市,而香港便是在亞太區長年扮演獨領風騷的代表國際機場之一。 ▲中華科技大學航空運輸管理研究所教授陳盛山。圖/旅奇週刊 From City Airport to Airport City 背靠大灣區、放眼全世界 基礎建設、創新科技、建立地標3管齊下打造香港國際機場新未來 擁有先天地理位置的亞太地區,位在東西向與南北向航線的銜接位置,使得各家航空公司紛紛將其視為主要戰場,香港國際機場擁有背靠中國大陸的優勢,成為東南亞、北美、歐洲、紐澳前進中國大陸的必經之地,亦是中國大陸前進世界的門戶城市,因而造就無論在航班數量、旅客數量上皆屬亞太前段班。 然隨著時間更迭下,不僅各國樞紐機場逐步成熟,北京、上海、廣州等3大國際機場更逐漸嶄露頭角,成為無論航班、航網皆名列前茅的超大型樞紐,因此香港便需要找出新的定位,而大灣區的龐大運能與需求也成為其新出路。 中華科技大學航空運輸管理研究所教授陳盛山表示,全球具競爭力的國家,都積極建構該國「樞紐地位」(HUB),提供海陸空交通運輸的國際區域轉運服務功能。要建構全球「樞紐」,需要的條件包括:地理地緣戰略位置、海陸空交通設施建設完善、海陸空運具承運及服務能量強大、全球重要產業供應鏈連結、政府邊界政策開放等與國際接軌的能力。 國際機場、國際海港是最典型的範例,原本只是人流出境、入境的運輸機場,要再提升客貨接待能力,並與所在區域城市發展與產業供應鏈整合資源,由「城市機場」轉型為「機場城市」,同時建立全球旅運貨運的中轉「樞紐」地位。 挾帶大灣區起飛 奠定香港未來地位 為了確立未來的發展定位與目標,香港國際機場管理局(簡稱:機管局)於2019年時發布《從城市機場到機場城市》報告,報告闡述將香港國際機場與週邊區域、城市進行功能鏈結,使其轉變為「機場城市」,進而推動香港及地區的經濟成長,同時鞏固香港國際機場成為國際航空樞紐的地位。 為此,機管局將透過各項策略強化機場的功能,包括核心客運和貨運服務、多式聯運區域連通性以及包括零售、娛樂和酒店、會議和展覽等在內的商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