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田光一:盼與台合作實驗 打造半導體太空製造願景【專訪】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張璦高雄15日電)公理太空亞太地區太空人暨技術長若田光一接受中央社專訪表示,商業太空時代將促成全球跨產業供應鏈合作,台灣的AI、機械、紡織等產業有機會做出貢獻,他盼與台灣合作,利用低地球軌道的微重力環境,實現半導體「太空製造」願景。 若田光一(Koichi Wakata)不僅曾參與過國際太空站組裝建造,更是首位日籍國際太空站長,今年正式從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退役的他,日前首度訪台,他在參加台灣太空國際年會期間接受中央社專訪。 首位日籍國際太空站(ISS)站長若田光一(圖),日前參加台灣太空國際年會。圖為若田光一手拿其著作「宇宙飛行」的繁體中文版。中央社記者張璦攝 113年12月15日 日本退役太空人若田光一(右)曾在國際太空站(ISS)執行國立中央大學太空科學與工程學系學生蔡志群(左)發想的「零重力水渦」實驗提案,兩人這次在台灣太空國際年會上相見歡。中央社記者張璦攝 113年12月15日 近年來商業太空公司與新創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拓寬了進入宇宙窄門,隨美、俄等國政府主導的國際太空站(ISS)預計在2030年退役,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陸續批准民營公司發展商用太空站,其中公理太空(Axiom Space)是唯一有權在ISS退役之前,可將自家太空艙模組與ISS連結的公司。 事實上,公理太空曾在2023年派代表來台灣尋求合作機會,2024年接待屏東縣政府訪團時,也表態有意與台灣合作。 若田光一表示,太空商用經濟時代的來臨,不僅意味人類太空旅行將變得更容易,產業將有機會搭上順風車,在太空站運用微重力與真空的環境進行實驗,取得突破性的研發成果甚至是實現革命性的「太空製造」(in-space manufacturing)願景。 若田光一指出,ISS運行20多年來積累的經驗,讓研究者知道哪些領域可以利用微重力的優勢在太空中進行生產,比如生技製藥、人造器官3D列印,以及光纖、半導體材料等。 在公理太空負責半導體太空製造與商業化應用的主管潘嘉納森(Divya Panchanathan)進一步向中央社記者解釋,一些前瞻半導體材料之所以無法在地球上成功大規模生產,正是因為在半導體晶圓製造過程中,重力會對晶體結構引入缺陷,且大氣或晶體加工過程使用的容器中,也可能會有雜質。 不過,潘嘉納森進一步說明,在低地球軌道(LEO)微重力有助於晶體均勻生長,同時,利用太空中的真空環境或進行「無容器式製程」(containerless processing),可更有效地控制雜質,在這樣情境下就能製造出大尺寸、具有優異電路屬性(electrical properties)的晶體,且能提高產量,這些將足以彌補在低地球軌道上生產的花費,以符合成本效益。